光学工程(学术型)一级硕士点学科情况简介
光学工程学科 2018年获批一级学术型硕士学位点。本学科自 2008 年开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 2011 年列为yl12311线路检测培育建设学科, 2012 年开始光源与照明专业本科生培养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光量子应用技术、光功能材料与应用以及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建有光电信息材料与技术研究所、光子技术研究所、光电工程研究所、图像工程研究所,拥有约 1000 平方米实验室和近 800 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
学科现有教师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博士学位教师占比65%,45岁以下教师占比近80%。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3人。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项,省、部级课题12项,企业攻关横向课题10项,到账经费730万元,其中纵向经费571万元。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Optics Letters、Physics Review A、Physics Review B、Energy & Fuels等期刊发表SCI/EI论文105篇,已授权发明专利12项。与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悉尼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相关课题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光学工程研究方向介绍:
1、光量子应用技术方向,主要从事量子通信、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量子检测、量子器件设计,以及量子计算等研究。基于光-腔系统开展连续变量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与控制等光量子器件的物理机理研究。实现了人造结构光场中的原子辐射谱线的位置、宽度和强度的量子调控,得到了光学谐振腔产生量子态光场与各种实验参数的关系,光学参量振荡器级联时的量子极限,提出了3种量子测量方案,发展了光镊俘获微小颗粒技术和量子动力学的蒙特卡洛分析方法。
2、光功能材料与应用方向,主要从事从事新型多功能纳米环境材料的设计、改性、光化学反应机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的应用研究,含钛炉渣光催化剂的制备及煤化工工业废水的降解研究,白光LED荧光粉、上转换和下转换发光材料合成、发光性能及其在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OLED 等关键有机发光材料合成及应用研究。
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人民对于“青山绿水”需求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围绕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等关键材料与技术,研究新型多功能纳米环境材料的设计、改性、光化学反应机理及其在环境污染控制的应用;主要调控纳米材料的微结构以及表界面特性,提高材料的光吸收、光生电荷分离以及污染物吸附、产物脱附等性能,详细研究材料光生电荷分离的结构-性能关系,污染物的活化及氧化还原机理、反应速率、反应条件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发环境友好、反应条件温和、价格低廉、清洁而高效的纳米环境材料。
发光材料子方向以开展光电材料与技术学科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同时紧扣战略发展重点,结合国际前沿研究,开展先导性基础研究。经过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和凝练,逐渐形成了以各类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为主线,以稀土发光材料和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合成及性能研究、半导体发光器件及应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向。
3、光电检测技术方向,主要从事激光雷达大气检测、新型光数混合成像技术、光电传感与检测等光电信息获取及检测技术研究。具有激光雷达探测大型科研平台,同时yl12311线路检测地处长三角的马鞍山市,是我国大型钢铁企业马钢所在地,钢铁生产中气体排放是其重要污染来源,我们对钢铁工业气溶胶进行研究,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我们具备光电信息获取及处理、检测仪器设计与开发的能力。